“我们平常说氢能产业,其实它是一个比较长的产业链。包括制、储、运、用全过程,而我们团队做的是上游的环节,就是氢能的制和储。”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吴震谈到,从2009年开始,他就一直跟随导师和团队做氢能领域的研究,一直积累到现在。“那个时候就比较相信将来氢能的发展还是会有很大的用武之地的。”
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吴震于2021年10月,在沣西新城创立了陕西氢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,专门聚焦氢能商业应用及相关技术研发,目标是打造集研发、设计、运维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。
目前,团队在研的“高密度氢纯化及储存一体化装置”是国家能源局2022年度能源领域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推荐项目,同时获得了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“科学家+工程师”项目、2023年陕西科技创新“技术变革”优秀案例、2024年陕西省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(基金)——三项改革-以演代评、氢能前沿“金氢奖”年度创新技术等支持与荣誉。
聚焦用低成本制取高纯度氢
“氢不是一次能源,所以就必须要考虑如何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去制取高纯度的氢,这是我们研究聚焦的问题。”吴教授解释,一次能源指的是地球上本身就存在的能源,例如煤炭、石油。而二次能源是要通过现有资源制取的,通常是需要由一次能源来转换为二次能源。
“关于制氢,大家一般听得比较多的是电解水的方式。”吴教授介绍,这种方式的科学基础是没有问题的,问题在于成本较高。“这个换算跟电价有关,一立方氢的制取成本至少是1.5到2块钱。”
目前,大多数企业用的氢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副产品。“我们常说买一送一,其实这个副产氢就是后边这个‘一’,它作为一个副产物,可以选择直接排掉,但这样就有些可惜。副产物中含有氢,其实是可以加以利用的,只是它存在一个纯度较低的问题。”吴教授介绍,副产氢的氢源成本低,是一个较为可观的氢产资源。
“有些工业生产企业会直接把它烧掉,让它产生热能,因为他在高温下不用考虑杂质的问题。”吴教授说,“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这种副产氢进行提纯。打个比方,这个副产气体里面大概有20%的氢,如果直接燃烧掉,价值可能也就是2毛钱。现在我们用提纯方法,将这个氢提纯到5个9(99.999%)甚至6个9,它的价值就可以提升10倍以上。这就是我们做的工作。其实很好理解,就是变废为宝。”
具体怎么做呢?吴教授为我们用朴素的语言介绍了这种提纯方法的原理。“一些金属/合金可以作为固体材料,去吸附氢气。”吴教授解释,这是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,在一定条件下,这种金属/合金可以把氢吸进来,区别于物理吸附,这种吸附会改变他的组成,生成另外一种物质,叫做金属氢化物。反应后,其他杂质就可以作为废气排掉。“这时候氢相当于以化学反应的方式储存在这个材料里面,而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,在需要的时候,我们通过加热或减压的方式,让它再把吃进来的氢给它吐出去,这时候就会得到一个高纯度的氢气。”这就是我们高密度氢纯化及储存一体化装置的原理,一般来说就是三个步骤,吸氢、排杂、脱氢。
“现在市场上也有别的处理这种副产氢的方式,一般用的比较多的,是变压吸附的方式。”吴教授介绍,这种方式与上述的处理方式是相反的一种原理,它通过活性炭等物理吸附的方式,把除了氢以外的其他杂质吸附掉,剩下的即为氢气。这种方式的优势是成本低,但一般纯度不太高,如果需要提高纯度,就需要反复的过滤,那么这个成本也会相应提高。
未来氢能可以走进千家万户
“这一轮氢能的崛起和爆发,应该是在16年左右,当时李克强总理到日本去参观了丰田车厂,有一款车——Mirai(在日语里是未来的意思),就是一款专门用氢作为动力发电来驱动的。”吴教授介绍,氢能源车的优势很明显。首先,氢的效率高。“我们现在的油车热效率在30%左右,但如果用氢的话,能达到50%以上。”其次,它绝对地环保。“我们都知道,氢反应后生成的就是水,所以不存在污染的问题。”第三,氢的能量密度高。“按照目前的技术发展情况,一公斤的氢能可以让小轿车走100多公里甚至更多,要实现上千公里的续航,对于氢能来说就比较有优势,几公斤的氢就够用了。”吴教授还提到,“加氢和加油一样,在加氢站几分钟就能加好,这也是一个优势。”
“现在很多重型卡车已经开始应用氢能,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加氢站。”吴教授介绍,重卡领域将目前氢能的优势与其需求完美匹配。“柴油污染大,替换为清洁能源能大幅度改善污染问题。而且重卡运输里程长,运输货物重量大,而氢能应用的优势在这个领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。”
氢能未来除了可以在交通领域大展拳脚,还能应用在哪些方面呢?吴教授介绍,氢能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能源,所以可应用的场景特别广泛。比如,化工领域绿氢替代、电力领域绿氢掺烧,氢还可以作为一种介质气体在半导体领域发挥重要所用。
“将来我们想实现的是,将现在的电气化升级成为氢电体系,氢与电可以相互转换,氢还能代替天然气产生热能。这样家里用电、用灶、用火的问题,都通过氢来实现,让氢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。”
仰望星空,脚踏实地
氢能作为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新能源体系中的地位正在逐渐清晰,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向往也逐渐有了具化的模样。但追寻“纯净世界”的路上,依然有许多未知的挑战。
吴教授坦言,科研道路确实不是一条好走的路。“做技术的优化转化,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。技术在实验室做出来,这个原理我们是很清晰的,也是很有自信的。但是要把它做到产品阶段,就要经历一个‘中试’的过程。”这个过程是指将技术进行工艺优化、放大验证、小批量试生产的过程,是一种从实验室技术到产品技术的过渡性试验阶段。
“因为我们的技术属于国内首台(套)推荐项目的技术成果,没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,所以这个过程基本就是自己在摸索,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地尝试,去解决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。”吴教授说,团队从2022年到2025年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去完成这个装备的设计制造,这中间去请教了几十位行业不同领域的专家,来来回回的修改不计其数,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。“这是一个比较煎熬的过程,但是这个过程又是必不可少的。”
谈及对青少年的寄语,吴教授发出了诚挚的邀请,他说,氢能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,需要更多年轻的同学加入其中,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,当然也会面临很多困难,很多的技术需要去攻关。希望年轻人能尽情地发挥创造力,把氢元素加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,这个“氢纯世界纯”的理想,非常值得去探索。